欢迎光临江南体育网页版登录

办公电话:0592-2980333

产品中心

牢记使命尽职责 筑军民兼容的野战给水保障网

来源:江南体育网页版登录    发布时间:2023-08-21 22:30:28
A-A+
内容详情

  中广网银川1月8日消息(记者李志勇)大西北缺水,不仅困扰着经济发展,威胁着人民生存,也影响着战时准备。为了战时需要,宁夏军区给水团从组建起,就把野战给水保障的重任勇敢地挑了起来。他们先后对西北战区的45万平方公里地域给水条件进行了勘察,共绘制1:25万给水条件图22幅,覆盖了陕、甘、宁、青四省区;对战区内得给水井位进行了勘察,先后完成了宁夏贺兰山、兰州华林山、新疆边防,以及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等找水打井任务,勘定井位1300多处,打战备井596眼,为打赢未来战争、维护边防稳定做出了贡献。

  2004年夏天,时任团长高恒海带技术分队赴天空、阿里等边防地区,那里常年积雪封山,水文地质勘查曾是一片空白。技术分队在这个地方进行水文地质勘查,获重要水文地质资料16份,向上级提交边防水文勘探图件6份,为战场建设提供了可靠资料。

 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,北疆部分边防连队和执勤哨所的官兵饮用水一直十分困难。长期以来,官兵们只能饮用雪山上流淌下来的雪水,水质混浊,细菌超标,直接影响到官兵的身体健康。各级领导曾想过不少办法,但没有能够完全解决。

  边防连官兵吃水难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。2006年,给水团受命承担了这项重任。团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跋山涉岭,风餐露宿,历时23天,行程1.3万公里,圆满完成了水源勘察任务,形成了新疆北疆边防第一份水文地质图件。

  北疆气候多变,这给带来不少困难。一天中午,四连正在安装钻井设备,突然乌云密布,下起了大雨,连长张小龙让大家穿好雨衣继续施工,没想到狂风大雨过后,冰雹铺天盖地而来,打得官兵身上青一块紫一块。夏季的北疆,草木茂盛,蚊虫肆虐,落到脸上战士便不停的拍打驱蚊,就这样有些战士的脸都被自己打肿了,而且在施工场地常有毒蛇出没,这种毒蛇颜色和地面颜色差不多,而毒性确大的惊人,甚至以前有战马都被这种蛇咬伤致死。为防不测,连队就在工地周围撒上硫磺,晚上点着火堆施工。钻井三连为杜拉那拉边防连构筑地表给水站时,需要在灌木丛中开辟一条长200米、宽4米的简易通道,官兵初来乍到,不识草性,结果8名战士被有毒的蝎子草刺伤,全身红肿,疼痛难忍,但这些困难丝毫没影响他们的施工进程。

  北疆地域辽阔,钻井三连从头湖边防连向雀干托盖边防连转场时,原计划600多公里的路程用12小时赶到。部队出发不久就下起了大雨,连队15个小时才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。晚上11点,他们只好停下在车上宿营。这时雨下得更大了,官兵们啃着冷馒头、喝着雨水吃了顿晚餐,直到第二天上午10时才赶到目的地。雀干托盖边防连过去靠一头老黄牛从2公里外的水沟里驮水,一驮就是十几年。老黄牛死后,边防连官兵为它修了墓、立了碑,举行了葬礼。三连到达这里后,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,就在老黄牛墓前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战前动员,官兵深受教育,表示要发扬老黄牛精神,为守防官兵打出甜水井。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施工,他们打出了一眼136米深、日出水量120立方米的水井,使该边防连彻底告别了驮水吃的历史。出水那天,大家在老黄牛墓前献上了一桶甘甜的井水。

  给水官兵为边防建设不仅甘洒热血和汗水,而且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。6月16日下午,在哈桑边防连施工的三连回族战士魏小龙,突然晕倒在操作台上,连队急忙将小魏送到了附近的县医院抢救,在病床上他拖着微弱的声音对守在一旁的指导员说:“指导员,我可能不行了,连队后边打井的任务还很重,不要因为我影响打井的进度。如果我死在这里,就将我埋在咱们打井的地方,让边防上多一个卫国戍边的给水兵”。魏小龙不幸因病牺牲,按照回族习俗,要运回故乡土葬。团领导向魏小龙的父母介绍了他的表现和遗言,魏小龙的父母表示遵守他的遗愿,同意将他就地安葬。魏小龙的事迹在边防军人和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,边防官兵、伊宁县寺的阿訇、附近的各族群众都赶来为他送葬。

  经过6个月的不懈奋斗,给水团给伊犁、博尔塔拉、塔城3个军分区所属8个边防连队打井6眼,修建地表给水站3处,安装净水设备6套,完全解决了400余名官兵的饮水问题。“畅饮甘泉水,常念给水兵”,伊犁军分区赠给该团锦旗上的这10个字,道出了边防官兵的共同心声。

  贺兰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那里自然环境恶劣,“干旱风多,水源奇缺”、“五月飘雪,十月结冰”。部队官兵初到这里,住无房、饮无水,许多连队要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。1983年初,战区赋予给水团调绘《贺兰山地区给水条件图》任务。官兵们大年初三就开进了贺兰山,风餐露宿,攀岩越沟,勘察水源,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、上百次论证分析,查清了该地区的水资源情况,圆满完成了任务,形成的我军第一份《野战给水保障兵要图件》,被总部组织专家审验后称为“我军阵地给水保障兵要资料编绘的样板”。

  在转战贺兰山两年多的时间里,给水团官兵与贺兰山守备部队一起,发扬艰苦创业、自觉奉献的革命精神,后经几代官兵发扬光大,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贺兰山精神,先后受到、的充分肯定,成为激励广大官兵卫国戍边的精神支柱。

  贺兰山地区水源勘察任务刚刚完成,该团又派出两支勘察分队,三上黄土高原,走遍了32个县(市),完成了《陕北地区给水条件图》及其报告,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。在1987年全军首届给水部队业务工作会议上,专家们一致认为,该图件和报告具备极其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价值。1985年,给水团受命在兰州华林山找水打井。这里海拔1900多米,以前地方水文队曾3次打井,都没有成功。该团不畏困难,重新勘察后,摸清了水文地质特点,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成井方案和措施。施工中,遇到钻孔漏水,他们就用锯末和石灰乳止水;遇到大卵石取不出岩芯,他们就研制新型取芯工具、改进取芯工艺,克服技术难题,终于成功打出了一眼深230多米、日出水量达1000多立方米的供水井,被甘肃省地矿部门称为奇迹。后来,给水团又借鉴华林山打井的成功经验,在贺兰山小井沟、木头沟等地质结构很复杂的地段,打出了12眼阵地供水井,总结和积累了在复杂地形成井的经验,创造了最快72小时成井的好成绩。他们编写的给水部(分)队专业训练大纲,在全军推广使用,促进了我军给水保障能力的提高。

  给水团一路走来,既靠的是忠诚、奉献,也靠的是技术创新。他们率先将科技含量较高的“波浪状镶嵌构造”理论应用于野战给水,采用“网结区、网线区、网眼区、水文电测井”等新技术,在西北边疆重点区域,勘定战时紧急取水井位1300多处,构筑一批大型军地兼容的战时给水站。先后完成了“虚实相拥、先机开设、利用现有融冰净水”等36个战时给水保障的理论研究。探索了在戈壁大漠地层复杂条件下找水成井的一系列新方法,使打井成功率由过去的75%提高到98%。解决了未来作战中净化污染水源等一系列野战给水保障难题,为各军兵种部队野外训练,以及执行重大联合军事演习任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,实现了军事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的“双赢”。他们编写的《野战给水部(分)队专业训练规范》,已被总部在全军给水部队推广使用。还有一大批科研成果令世人瞩目:完成了我军第一份野战给水兵要图件,成功研制出了我军第一部“转盘式模拟钻井机”,先后获国家、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,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、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5项,优秀工程勘测考察奖12项。10项成果填补了国家和军队给水科研空白。有28名技术人员取得重要科研和技术革新成果,5名工程技术人员因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高级工程师王培玉出席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,高级工程师王学印参加了2001年“国家科技进步奖”频奖大会,受到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

咨询热线 0592-2980333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扫一扫官方微信